

2017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引领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
2018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全区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起来、立起来,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宁夏大地常开常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作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族宗教工作在宁夏全局中始终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宁夏各族群众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已成为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早已深深融入每个宁夏人的灵魂和血脉,民族团结已成为宁夏一张靓丽的名片,为做好新时代宁夏的民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宁夏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近日,记者在宁夏采访,感受到了这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融洽氛围。“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中,爱心、暖心点亮了塞上大地的民族团结之光。
共建社区聚人心
如何在社区里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当了5年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刘丽娟告诉记者:“我们就是把民族团结工作和党建、民生、群团工作结合起来,从思想上引导,让老百姓心往一处想,对民族团结有认可。”

共享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丽娟展示社区居民绘制的《图说社会主义价值观》
刘丽娟所在的共享社区隶属于西夏区文昌路街道,是以共享家园为中心的嵌入式格局小区,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社区少数民族人口379人,占社区总人口的9%,是地地道道的老旧小区。这里人文环境优美,邻里关系和谐,有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良好基础。
刘丽娟介绍说,社区打造节庆互助,早已名声在外。社区经过整合引进西夏区范围内的军、地、校资源,以社区为主,联合营区的独立团、消防特勤三中队、给水团,校区的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十八中组成了“三区三联三互”互助网络,为社区民族团结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社区组织家庭,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战士们结亲。“这些部队的战士、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通过结亲,他们就像在宁夏有了亲戚,每逢节日,都来社区的家里过个节。反过来,学生、战士们又通过做志愿服务,把这些温暖又回流到了社区。”刘丽娟说。这其中涌现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

共享社区给居民提供多种便民服务

共享社区的爱心妈妈们进军营,为战士缝缝补补

共享社区的居民送外地少数民族学生返乡

共享社区组织志愿者看望独居老人张德琳
在社区图书室,78岁的老人王忠展开了一幅20米的长卷,这是用小楷抄写的十九大报告。刘丽娟还记得十九大开幕那天,组织居民观看,王忠老人越听越激动,就想把报告抄下来。这个想法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社区给老人准备好笔墨纸砚,这位入党53年的老党员,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足足花了两个月抄完了报告。“展示那天,我们把地拖了好几遍,大家围着长卷看来看去,都很激动,一个劲儿给老人鼓掌。”刘丽娟说。

王忠向记者展示用小楷抄写的十九大报告长卷
王忠老人说:“我原来在石嘴山,退休后才来到这个社区。这里环境美、安全,居民相处也很和谐。我家对门就是独居的回族老人,平时碰上啥事,我都会主动去帮忙。”
走进这样一个社区,看到居民们都很和气,待人友善,家的味道扑面而来。中华民族一家亲,在社区,人们手牵手,心连心,用最质朴的情怀、最动人的故事,诠释着民族团结之歌。
传承文化暖人心
走进镇北堡西部影城,一间土黄色的平房格外引人注目,门窗上贴着大红的剪纸,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伏兆娥的工作室。

在镇北堡西部影城,伏兆娥的剪纸工作室格外引人注目
一边飞快地转着手里的剪刀,伏兆娥一边招呼着进店的客人,两不耽误。她送给顾客的人像剪影一般用对折的纸,这样自己就可以留下一份。这样的肖像剪纸,她已经存有好几万张了。1997年,伏兆娥接受张贤亮邀请,来这里开了剪纸工作室。“他对我说,你现场剪,一个月如果挣不上一千多元,景区给你贴补。结果那年五一,几天就挣了三千多元。那时候条件差,在景区内我也换过好几个地,这一头扎下来剪纸,21年了。”伏兆娥说。

伏兆娥说,自己就是用一把剪子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

伏兆娥剪纸作品《回汉人民奔小康》
伏兆娥从6岁就跟着妈妈学剪纸,小时候就站在窗下给人剪窗花,边剪边贴,最后人家送碗面条,算是报酬。妈妈的手艺是外婆传下来的,伏兆娥没想到有一天,自己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而这门手艺还传到了女儿手中。
2009年,二女儿李剑从西安读完大学回来,创立了艺盟文创,致力于“非遗”手工制品的制作销售,以及手工技能的培训。“我们的手工技能培训主要在移民村镇展开,也是流动式的,哪里有需求,就开到哪里。有时候是汉族老师上课,一个班都是回族学生,有时是回族老师给汉族学生讲课。”伏兆娥的二女婿、艺盟文创总经理郭海介绍说。移民往往来自宁夏南部山区,一个家庭中男人外出打工,妇女可以在家里接订单,实现居家就业。2012年培训班开始招生,从当年一年培训一两百人,到现在一年一千人,借着伏兆娥的人脉,他们联络了60多位“非遗”传承人,涵盖了剪纸、泥塑、砖雕、刺绣、编织等多种手工技能。郭海记得,最远的培训班,他们开到了六盘山地区,辗转七八个小时路程。

伏兆娥给下岗职工传授剪纸技艺

郭海介绍公司开发的文创产品“丝绸卷轴剪纸条幅”
如今,艺盟文创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使命,以“科技创新+传统文化”为发展定位,形成了科技驱动“非遗”产品研发平台、精准脱贫就业实训平台等业务模块。各族青年一起相互探讨技艺,传承着“非遗”,这片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沃土,正萌发着新的生机。
帮扶脱贫献爱心
王振和,一个从宁夏农村走出来的70后西北汉子,做事踏实,人们都说他是个心里有“大局面”的人。在宁夏这块土地上,他几乎包揽了创业青年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誉,他所创办的壹加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每年出栏肉牛10000多头,年产值达到了3.2亿元。

王振和(右一)向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一行介绍壹加壹产业扶贫情况
在王振和的办公室,一架帆船模型醒目地放在办公桌的旁边,这似乎也暗含着他这一路创业的乘风破浪之程。十年,他回到家乡,从无到有,把公司发展成龙头企业,也惠及了家乡的百姓。成功的秘诀首先是找到了肉牛养殖这条主线,其次不惜成本研究科学养牛方法,研究出新型高档肉牛品种“壹加壹和牛”。

帆船与“展翅”雕塑相互映衬着,寄托着王振和的人生理想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红寺堡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较深,这里的回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1%。王振和正是一个红寺堡人,他在走向成功的同时,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让公司在发展的同时更有担当,通过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帮助农户精准脱贫。
在多年与政府协力,共同为百姓脱贫努力的过程中,王振和逐渐探索出一条可执行、可落地、可推广的“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联结机制。具体方式就是由壹加壹提供牛源、资金和场地,政府组织协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都可以贷到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农户自愿参与肉牛养殖,农户全程不用担心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控。通过探索出的养牛新路径,将贫困户与产业深度融合,在增强贫困户养殖便利性与自主性的同时,帮助移民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5月,壹加壹公司获得“中国畜牧产业扶贫优秀模式”荣誉称号。王振和说,壹加壹公司将争取在三年内达到10万头肉牛的养殖规模,同时为更多乡亲解决就业岗位,充分把这种精准扶贫模式用好,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在这条发展的路上,王振和出了个点子,做了个示范,乡亲们一个一个牵起了手,抬头向前,满满的都是幸福。

壹加壹孙家滩万头高档肉牛生态养殖示范牧场
在宁夏,时时处处,感受到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徐徐展开,各民族聚于祖国的臂弯之中,心在一起,坦途在前。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