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瓮安县城所在地,明初时属于平越(今福泉市)军民指挥使司的右所干平堡,不归瓮水、草塘二土司管辖,而是直接隶属于贵州都司。
明王朝实行军屯制度,县城所在地当时迁居来很多军功卓著的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现居住在县城人数较多的商、袁、戎、冷等姓,就是明代洪武年间屯军来到瓮安的外籍人。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六月,播州杨应龙之乱平息。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六月,播州杨应龙之乱平息。贵州巡抚郭子章奏设府县,设置平越军民府,以干平堡土地合宋、犹二家土司地置瓮安县,与黄平州,余庆、湄潭二县都隶属平越府。由署知府事、副使刘冠南勘测地形修筑瓮安县城池,又以知州陈庭范兼任瓮安知县。城池东边紧依塔坡,共计六百九十丈零,有三里八分,严格按照古代城池规制修建,即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东、西、南、北有四个城门,门额题名已经无从考证。自此,瓮安县才开始有了城墙护卫。然明代中后期,四个城楼毁于黄隆、韦宝以及蓝二起义的兵火中。
清代康熙二十年,瓮安知县庞上梓修复建成四门城楼,亲自取名并题写门楼匾额,东门叫做“延和门”;南门叫做“遵化门”;西门叫做“履丰门”;北门叫做“瞻云门”。环绕城墙挖有护城河,深度和宽度都是一丈二尺。四门外设有桥,桥上有栏杆。到傅玉书在嘉庆年间修《桑梓述闻》时,桥和城墙上的箭垛大多颓塌毁坏,门额题字也模糊不可辨认了。
咸丰元年,平定营狗场坝刘瞎幺率乡民抗粮,被黎平知府胡林翼、瓮安县令徐河清带兵镇压而失败。咸丰五年,何德胜又率黄号军起义,联络麻江贺昌明、潘明杰,都匀柳天成,遵义朱明月等青号、白号、红号各路义军攻城略地,声势浩大。时任瓮安知县吴德容见形势危急,而原来的城墙已经残破,不少墙石又被民间百姓盗用,不足以防御。吴德容于是召集乡绅富商捐资,委托原任福建海澄知县赵本敖,原任镇远府学教授袁安吉督工修复。修建期间以兵法部勒(即仿照军队里的纪律惩罚约束工匠)工役,历时半年竣工,耗费银两五六千金,改东门名称为“朝阳门”;南门为“迎宾门”;西门为“保成门”;北门为“绥靖门”。
同治七年,何二王起义失败。其时县城城墙未遭损毁,四座城楼却被烧毁殆尽,逐渐由当地官 绅筹集款项修复,并在城中盖造了许多庙宇。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墙在文革期间渐被毁坏,咸同后修筑的古建又遭“破四旧”拆除。后来的城市建设逐渐扩大,如今只余下老县政府后挨近检察院宿舍的高坡上,残存着一小段城垣遗迹。
瓮安,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正在飞速发展中崛起,日新月异的电梯高楼,已将旧城的痕迹永远消褪到历史的烟尘中。
资料来源:瓮安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