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巴藏戏渊源
昂仁县境内的日吾其迥巴藏戏是全区四大戏种之一,相传大约600年前,藏戏和西藏桥梁的鼻祖汤东杰布率众在高原江河天堑上架设铁索桥。为筹集资金、教化人心,他将民间歌舞、神舞和传说故事融合创编为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藏戏。此戏集说、唱、弹、跳于一体,代代传承不息,并保留了藏戏初始时的唱腔、舞蹈和服饰风格,被誉为藏戏的活化石。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是藏戏艺术的根基和藏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藏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昂仁县迥巴传承了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如今,迥巴藏戏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之一。曾一度,迥巴藏戏中断演出近二十多年。1980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迥巴藏戏枯木逢春,获得了新生,建立了迥巴藏戏队。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宣传部加强工作力度,对迥巴藏戏进行了保护、恢复工作,使得迥巴藏戏恢复了传统八大剧目中的三个,分别为:《顿月顿珠兄弟》《朗萨姑娘》《诺桑王子》。
迥巴藏戏的传承
传承谱系
创始人: 汤东杰布(公元一三八五年至一五零五年),出生在昂仁县多白乡仁青顶村。
一代传承人:巴 桑 藏族 日吾其人
二代传承人:布扎巴 藏族 日吾其人
三代传承人:洛 桑 藏族 日吾其人
四代传承人:贡 嘎 藏族 日吾其人
五代传承人:普 布 藏族 日吾其人
六代传承人:拉 巴 藏族 日吾其人
七代传承人:多 吉 藏族 日吾其人
八代传承人:杰 布 藏族 日吾其人
九代传承人:洛 桑 藏族 日吾其人
十代传承人:朗杰次仁 藏族 日吾其人(1959年出生,师从洛桑,1993年正始继承迥巴藏戏衣钵,担任专业指导老师,其作为日吾其藏戏传承人已有12年)。
(历代传承人的详细情况无法查到!)
传承现状
目前,县内发展有2个藏戏队,分别为:日吾其乡迥巴藏戏队、秋窝乡迥巴藏戏队。
日吾其乡属于蓝面具藏戏发源地。日吾其迥巴藏戏队相传是藏戏始祖汤东杰布在日吾其所创的第一个蓝面具戏班,日吾其乡也因迥巴藏戏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并于2002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被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日吾其藏戏队也于2005年被中宣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迥巴藏戏也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并由文化部授牌。
迥巴藏戏传统剧目
迥巴藏戏有一种古老的练声方法,就是嘴对墙壁,仅隔伸展开的大拇指与小拇指之间的距离,拉长音练“啊”字;而且还要到大河边练嗓音压过奔腾咆哮的浪涛声。迥巴蓝面具藏戏唱腔之所以能长久保持嘹亮恢宏、脑后音与胸腔共鸣有很强的特点,是和这种练声方法分不开的。它在参加拉萨雪顿节演出以后,又吸收了其他藏戏唱腔的长处和姊妹艺术的音乐特点,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变。迥巴戏班在开场和正戏中还穿插表演“波娃多吓”“常斯兴孜”等古老藏族杂技。还在演出中穿插揉入了“堆谐”(靠近阿里的拉孜、昂仁、定日一带)地区的六弦弹唱、堆谐歌舞和酒歌等。它的演出地方特色鲜明、表演技巧高超。如六弦弹唱,形似敦煌壁画上的伎乐飞天一样,把扎念琴举到头顶,背后、反身、侧身,都能弹跳自如。迥巴蓝面具藏戏中的这些“堆谐”歌舞随着戏班参加拉萨雪顿节演出而深受拉萨各界人士欢迎,并随着民间交往和艺人传播,逐步流传开来。后来又经过加工和规范,成为城市化的藏族踢踏舞。
在漫长的岁月中,迥巴藏戏逐渐锤炼出13个传统剧目,后世经常上演的只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波》、《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白玛文巴》八大藏戏。
资料来源:昂仁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