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民族文博资讯  > 详细页面

悦读|聆听古籍:《蒙文汇书》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2022年10月10日 阅读量:

  《蒙文汇书》(清)赛尚阿撰,此书在光绪十七年(1891)以前是手抄本,之后以刻本流传于世,这两个版本均被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所收藏。

  《蒙文汇书》是一部蒙、汉、满文三体合璧词典,又名《蒙汉满文对译单语词汇》,(清)赛尚阿编,清咸丰年间毛笔字抄本,4函,16册,页面尺寸23.5×13厘米。卷前附咸丰元年赛尚阿撰满、蒙、汉文三体合璧“自序”,该词典收录以生产、生活用语为主的综合性词语等,其中名词最多,其次为动词、形容词等,全书收有2万多条词语。

  赛尚阿(1794年-1875年),字鹤汀,蒙古正蓝旗人,阿鲁特氏,身历晚清后六朝(乾、嘉、道、咸、同、光),是晚清蒙古族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除了《蒙文汇书》之外,赛尚阿还编纂了《蒙文晰义》《蒙文法程》《便览补遗》等书籍,还参与编纂了清廷为治理西北少数民族制定之行政法规《钦定理藩院则例》。

  赛尚阿在嘉庆年间读私塾时,依照理藩院大臣父亲之命,用闲暇时间将蒙古人上奏给理藩院和察哈尔旗大臣衙门等处的蒙古文奏折翻译成满文,将书中不明之词,请教其父翻译。后任理藩院秘书,凡遇质疑无法翻译的字,无处可查,便对勘私塾里的《四体合璧文鉴》及《御制满蒙文鉴》,模仿《清文汇书》格式编纂了《蒙文汇书》,本词典因没未及时刻印,便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据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蒙文汇书》序言中记载,清咸丰年间未成版的手抄本是自上至下以蒙古文、满文、汉文的顺序排列的,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所藏的这本抄本是以满文、汉文、蒙古文的顺序排列的,由此可见,在当时抄录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编排了词语的顺序,但凭内容,可以肯定此抄本是木刻本出版前的诸多手抄本之一。

  光绪十七年(1891),由理藩院倡导,蒙古衙门设专人,遵照《三合便览》《蒙文晰义》的规则,按蒙古文字母表顺序编排,增修并木刻刊印了《蒙文汇书》,此木刻本是由众臣参与增修,并奏请皇帝,按圣旨制作的,因此又称《钦定蒙文汇书》。

  木刻本《蒙文汇书》,由纂办蒙文汇书堂馆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北京木刻本,4函17册,页面尺寸34.2×21.3厘米,板框尺寸26.8×18.7厘米,四周双栏,8行6字,共24336条词语,与抄本《蒙文汇书》相比,木刻本《蒙文汇书》多1册,并在原奏中附加修订日期光绪十七年(1891年),所收录词汇基本相同,仅添加修订或换行部分字句,并添加了“增补”词条之下的翻译条目。

  木刻本《蒙文汇书》是清帝敕修的最后一部蒙古、汉、满三体合璧辞典。该辞典虽成书晚,但词汇量丰富,词语较规范,并广为流传,为蒙译满文带来了方便,并为其后编纂蒙古语音序词典提供了范例。还为抢救保护满蒙语言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