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军事人物  > 详细页面

风吹拂英雄的墓碑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文 2022年09月29日 阅读量:

马本斋烈士纪念馆。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我少时曾在鲁西一个回族村生活了很长时间,常听邻居老伯讲关于回族的故事。老伯讲得最多的,便是那位曾在鲁西地区战斗过的革命英雄。因此从懂事起,我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回族英雄的形象——他指挥着回汉同胞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队伍,在华北平原上纵横驰骋,百战百胜,威震敌胆,深受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

  这位英雄就是马本斋,这支队伍就是回民支队。他是民族英雄、抗日将领,也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崇拜的偶像。长大入伍后,我更加期盼有机会能去烈士纪念馆瞻仰先烈。

  一

  去年“七一”前夕,我慕名来到位于河北献县的马本斋烈士纪念馆。这里修缮一新,供人们凭吊缅怀先烈。而此时的冀中大地,嘉禾芬芳,一块块青黄相间的麦地,孕育着丰收的景象,田野里满是金灿灿的希望。

  在纪念馆的广场上,赫然矗立着马本斋身着军装、纵马驰骋的巨大雕像。骏马凌空扬蹄、英雄杀伐日寇的情景,仿佛穿越时空,重现在当下。展馆中,那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文字,将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眼前。他果然是我心目中那个英雄:又帅又飒,能文能武,懂指挥、善谋略。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回到故乡河北献县东辛庄。“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这是马本斋当年写下的《抒怀诗》,从中可见其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男儿情怀。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底色,让他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支队,成为必然的选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铁蹄很快踏入中原大地,东辛庄人民备受蹂躏。义愤填膺的马本斋毅然组织70多名本村青壮年组成“回民抗日义勇军”,奋起抵抗侵略者。后来,队伍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1938年初,马本斋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率队参加了八路军,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党的领导下,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一支彪炳史册的队伍由此诞生。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在马本斋的率领下,回民支队战斗力不断提高,迅速发展到两三千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他们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到处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用当年村里老伯的话,就叫“哪里的敌人疯狂,他们就打到哪里,打得日寇和汉奸们嗷嗷跑”。冀中军区将回民支队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同志专门为其题词:“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从1937年至1944年间,马本斋指挥所部回汉战士,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使敌人闻风丧胆、望而生畏。

  这些战果的取得,离不开马本斋富有智慧的指挥和机动灵活的战法。加入八路军后,马本斋迅速掌握了游击战术,在战斗中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1942年9月到1944年2月,他指挥了滑营突围、焦花园制敌、大宋庄伏击战、八公桥战斗等多次战斗,战无不胜。

  我们从回民支队在千顷洼的惊险突围中,就可见马本斋的指挥才能。

  1942年5月,为牵制围剿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日寇主力,掩护冀中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发动了攻打泊头和交河的军事行动,保证了冀中军区顺利突围,进入太行山根据地。但回民支队官兵陷入了敌人“铁壁合围”的包围圈中,形势十分危急。马本斋和其他指战员决定,在敌人合围前,尽可能延长隐蔽时间,以寻找敌人薄弱环节,待机突围。

  去哪里隐蔽?这就要提到马本斋的一项本领——凡是走过的地方,什么地形、地物,他都印在脑子里,一旦有情况,马上就能下达命令。不少同志都说:“司令员的脑子就是地图。”马本斋想起来,不远处的千顷洼有一片密林,是部队隐蔽的好地点。于是,回民支队星夜出发,向千顷洼急进。

  然而,回民支队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大片丛林已被敌人砍伐,沙地上只剩下稀疏的荆棘丛。马本斋立即命令部队进入附近的高庄、纪庄两个小村子。这时的敌人已在津浦、德石两路布置重兵。马本斋处变不惊,一番运筹后,断定敌人将从南、西、北三面张开口袋,渐次向东推进,以达其歼我于津浦西侧之目的,封锁线也必将出现薄弱环节。那时,我军出其不意,迅即向西,就能在敌人口袋底部捅一个窟窿。

  历史证明,马本斋的预料十分精准:合围的敌军在路过纪庄、高庄向东推进时,果然忽略了这两个小村子。然而,一个鬼子在慌乱中的枪声惊动了运动中的大队日军,突围战提前到来了。日伪军迅速在距纪庄不远处设下3道防线,用密集火力封锁我军向西突围的路线。一时间杀声震天,战斗十分惨烈。最终,回民支队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迅速突破重围。在这次战斗中,日伪军投入兵力约1.5万人,被歼300余人,3000多人的回民支队牺牲88人。千顷洼突围战,成为我军作战史上极为突出的范例之一。

  二

  走出纪念馆,回想起回民支队血战敌寇的壮烈历史,仿佛那激烈的枪声还回荡在耳边。抬头望去,前方与纪念馆隔路相望的,是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这让我的心情更加不能平静。

  英雄的儿子有一位英雄的母亲,马本斋的母亲同样是位伟大的“战士”。

  当年,日本侵略者对马本斋和回民支队恨之入骨,采取各种手段企图消灭回民支队。1941年秋天,敌人包围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威逼她劝降儿子。马母坚贞不屈,怒斥日寇。最终,英雄的母亲绝食多日,壮烈牺牲。马母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激励着马本斋以更加同仇敌忾的精神冲锋陷阵,消灭敌人。

  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马本斋事迹拍摄的故事片《回民支队》,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再看今天的纪念馆,一个设在村里的纪念馆,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英雄雕像前的鲜花常年不断,来此参观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

  人们为什么喜欢马本斋?为什么传颂回民支队?

  因为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光荣的,马本斋身上所展现的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叶剑英元帅评价说:“马本斋同志的斗争道路简单地说,一是抗日,一是团结,一是信赖党。”吕正操将军评价回民支队“不仅是党团结回民抗日的旗帜,也是回汉团结抗日的旗帜”。

  多年的艰苦战斗生活让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年2月7日,他在山东莘县病逝。冀中人民和延安人民都为他召开了追悼会。毛泽东题写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题写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这两幅挽联后来被刻在马本斋母子陵园纪念碑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马本斋的诞生地东辛庄命名为本斋回族乡,将烈士遗骨迁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马本斋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当年,马本斋在入党申请书中郑重地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的诺言。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英雄的魂,茁壮了树木;英雄的血,泽润了大地。如今的冀中大地,已经换了人间,一片好颜色。

  紧挨着马本斋纪念馆的是一座小学,名为本斋明德小学。夕阳洒下满地金黄,孩子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胸前飘舞的红领巾格外鲜艳。

  我不由得想起现代诗人邹荻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写下的著名诗篇: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说

  将随着雪而融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