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医药 > 其他民族医药  > 详细页面

道教医学的渊源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盖建明 2021年09月26日 阅读量:

  道教医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远溯到原始宗教之巫术医学,而它的直接前身则是秦汉时期的方士医学。由巫医到方士医,再由方士医到道医,是道教医学前期孕育和演化的三部曲。

  巫术医学

  中国医学的起源很早,有关医药创造的传说也很多,其中尤以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创医药流传最为广泛。从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字记载来看,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中叶,我国就有关于腹内寄生虫病和蛀齿等一些病症的认识。但在原始社会,由于医药水平还很低下,许多疾病不能医治,许多病因无法解释,最初形态的医药知识在很长时期内是和原始宗教形态——巫术结合在一起,以巫医的面目出现。

  在原始社会,人的生存环境极为险恶,从某种意义上说,疾病是古代先民最大的祸害和敌人,而疾病产生的原因又是早期人类最为困惑的事情之一。对生存和死亡的忧患,使得古代先民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控制和影响那些让他们蒙受疾患痛苦的“超自然力量”,驱邪除鬼,拔除致病蛊毒,治愈疾患。这样,巫术和医学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医巫混杂不分的现象。

  中文“医”字的古文为“毉”,从“巫”。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有关巫医的记载相当多。《山海经》一书前后记载有十六巫,“开明东,有巫彭、巫阳、巫度、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这里的巫彭、巫咸都是著名的巫医。

  巫术医学受巫术思想的影响,其治病手段除了用医药外,还会运用祈祷、祭祀、诅咒等法术,祈求先祖的庇佑、鬼神的宽恕,或将蛊毒驱除体外。我国巫术医学有一整套的巫术治病法术,后世称之为“祝由术”或“咒禁术”。汉代道教创立之后,古代巫术中的许多法术为道教所汲取,巫术治病之术也为道徒所倚重,成为道教庞杂的道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巫医向道医演进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过渡阶段,即方士医学阶段。

  方士医学

  秦汉时期在方仙道、黄老道旗帜下涌现出来的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

  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使用了“方仙道”一词,云:“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位于鬼神之事。”方仙道善于“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说明其与古代原始宗教巫术有着历史渊源。春秋战国时,燕齐一带的方士将神仙学说、方技、术数与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融为一体,形成了方仙道,并盛行于世。至秦汉时,方仙道趋于成熟。方仙道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为其宗旨,所谓“方”指不死的药方,“仙”指不死的神仙。

  春秋末期,秦国著名医家医和(其姓不可考,名和,因其职,人称医和)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是“寒疾、热疾、末疾、腹疾、惑疾、心疾”的致病因素,其对病因的解释突破了巫术医学鬼神致病的病因观。战国时代的秦越人扁鹊明确把“信巫不信医”列为“六不治”之一。这表明,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医学思想的进步,医学中的一些流派,如扁鹊“言脉”及使用针砭疗疾,即刘向《艺文志》所称的“医经”一派,已经开始摒弃巫术,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伴随着方仙道而产生的方士医学,是“不死”观念和长生信仰推动的结果。长生信仰由来已久,随着医药学的进步,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人们便萌发了“长生”与“不死”的观念。在古人看来,服用药物既然可以治病,可以使人不病,那就可以延年,甚至长生不死。这时出现了许多关于长生的神话传说,而且这种“长生说”往往把长生的愿望寄托在仙药和神仙身上,希冀通过服食仙药成为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我国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就是一例。《山海经》载有巫彭等十六巫,“皆操不死之药”;书中还有“不死之国”“不死山”“不死树”“不死民”的生动描述。这种对仙境的向往和憧憬,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神仙说大兴,从而出现了许多以求仙、成仙为目的的各种方术,继而形成以求仙成仙为目标、修习各种方术的方士集团——方仙道。

  方仙道的方士受神仙信仰的支配,以“长生成仙为务”,故对医学颇为重视。方士兼医,又称为方士医,其区别于秦汉时期的官医和一般民医。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序方技为四种”,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并列为方技,指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可见,方仙道所代表的“神仙”一派是“生生之具”,是医道的一种。古代文献中也将医术名为方技,医家传记也入方技传。后来人们还常常把医道同于仙道,明代著名道教医家龚廷贤曾指出:“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

  方仙道的方术大致分为行气、药饵、宝精这三大派别,而古代的养生术也由此划分为导引行气、服食炼养以及房中养生这三大不同流派。

  战国、秦汉时期盛行的方士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据统计,仅入载《古今图书集成》之《医部·医术名流列传》的著名方士医就有凤纲、沈羲、安期生、崔文子、李少君、安丘望之、韩康、葛越、于逐、华佗等。方士医对传统医学特别是传统医药养生学、本草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方士在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驱使下,不懈地寻找各种能延年益寿的天然草木类药物和动物类药物,从事炼丹活动,扩大了药物的来源与品种。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是东汉时期组织方士们编撰成的,这本著作以养性延命和轻身不老作为划分标准,提出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即“上药令人身安命延,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作者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作者:盖建明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