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科技 > 科技成就  > 详细页面

智能扎染:解放双手的颠覆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记者 唐弋 2019年03月11日 阅读量:

如今扎染制品逐渐走入大众生活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天津美术学院染织设计专业毕业生单思琪和技术团队一起研发了红色星球扎染机,在保留传统扎染手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数字计算更精准、更迅速地进行智能染色。

  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

  “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这是出自《资治通鉴备注》的一段关于扎染的描述。一方棉布通过或叠、或卷、或提等手法,再用皮筋或棉线使劲捆绑后浸入染缸,经过多次浸染和晾晒后展开,色彩间晕染浑然天成,即使皮筋或线绳阻隔了染液和布料的融合,留白之处依然让人充满无限想象。

  扎染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唐朝是扎染发展的鼎盛时期,女性穿着扎染而成的衣服已经随处可见;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2006年以后,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技为非遗注入活力

  如今,在我国扎染较为集中的云南,很多村子都开设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染坊。这些染坊依然保留着手工扎染的方式——一口染缸、一根木棍、几根晾衣绳,由极其简单的物品组成的空间就是扎染手艺人的“操练场”。

  “循环多色扎染,手工操作繁复。我们需要在80摄氏度的染锅前站半个小时,才能染完一种颜色,对精力和灵感来说都是相当大的耗费。”单思琪向记者讲述传统手工扎染的繁琐工序。于是,她大胆创意,开了一间科技扎染工作室,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扎染工艺。

  单思琪的扎染染色机将焦点集中在扎染过程中最重要的上色环节上。由粉色、蓝色、黄色、黑色组成的墨水替代了扎染上色前将所需颜料按比例手工配色,并将其从粉末溶成液体的过程,通过电脑程序将色彩标准化。同时,用扎染染色机自带的顶部摄像头捕捉织物的准确位置和所染区域,提高了染色的准确度。如果有人想要眼中所见颜色,用手机拍摄照片传到机器上,经过分析后也可以将所要颜色染出。

  通过机器制作出的扎染制品与手工无异。借助科技的力量,扎染染色机不仅解放了扎染者的双手,而且可以让扎染者随心所欲选择喜欢的颜色并一键完成,无需再受染料色彩单一的困扰,为扎染制品的标准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从一个艺术生‘跨界’做科研,技术是关键点也是难点,还好有团队的支持和技术的配合,越过高山便见到了彩虹。”单思琪坦言。

扎染技艺历史悠久,如今扎染成为时尚宠儿。

  让扎染成为时尚焦点

  如今,扎染被众多国内外时尚品牌关注,扎染元素被更多人喜欢和接受。

  单思琪告诉记者,目前传统扎染产品大多在旅游景点售卖,而且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很多游客即使购买了扎染制品也并不知道所买何物,既不能达到传播非遗的目的,也不能为扎染制品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扎染工序繁琐、制作不便、不够普及,使得这门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缺乏活力。”单思琪说。

  目前,扎染染色机虽然没有实现量产,很多细节技术仍在精益求精之中,但对于单思琪来说,用机器简化手工扎染上色的多重步骤,将制作程序简单化,以此来降低扎染的门槛,让大众认识和接受扎染,达到了扎染与科技融合的目的。

  “把扎染染色机作为媒介,未来可以做成无设计师自主创意的产品,让更多人可以用这台机器为自己选中的服装和饰品调配出喜欢的色彩,也可以为非遗活化和传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单思琪说。(编辑:赵琳)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