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改革开放40年  > 详细页面

改革开放的积极践行者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 萨共旗 早蕾 高莹 2019年02月25日 阅读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40年前,正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我们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系列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政策措施,激活了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释放出蕴藏于亿万人民的洪荒伟力,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推动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

  40年栉风沐雨,40年砥砺前行,这其中,有各族儿女的求索与梦想,泪水与欢笑。在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伟大进程中,各民族儿女始终都是积极的践行者。

40年来,各族儿女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将改革开放一步步推向深入(和勇 摄影)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无数少数民族群众也大踏步跟上了时代。这一切,来源于通过改革主动适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深刻认知。凡人之情,穷则思变,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没有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提起改革开放,“安徽小岗”应该是人们脑海中立即闪现出的几个词语之一。1978年,安徽小岗村“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东风第一枝”。几乎相同的时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黄河两岸,后来被称为“塞外小岗”的耳字壕、中滩的农牧民们,同样在惴惴不安中开始跃跃欲试。

  1978年,春节过后,黄河南岸的达拉特旗耳字壕公社康家湾大队,一位名叫赵丑女的农村妇女与生产队签订了一份协议,承包了村里的14亩土地;1979年,春节过后,黄河北岸的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下滩大队,给社员每人划分了2亩半“口粮田”。

  春风就这样吹到了黄河两岸。

赵丑女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这是翻拍的当年在报纸上发表的赵丑女的照片(民族画报资料)

  2018年,站在母亲当年承包的土地上,赵丑女60岁的儿子陈绿师说起40年前的事儿来滔滔不绝:“当年,我们康家湾大队居住分散,大家到队里上工要走很远的一段山路。母亲想提高效率,把节约下来的上工时间用在土地耕作上,再加上她看不惯大集体时社员出工不出力,自己多劳又不多得,就提出自己来承包家门口的14亩地。”赵丑女在地里打了深井,上了水车,改良土地,把斜坡地修成小型梯田,开展水土保持,起早贪黑精耕细作,让原本粮食单产只有200斤的黄土地提高到每年平均亩产500斤以上。当年伊克昭盟报的文章《赵丑女靠精耕细作致富》这样记载:“为了多打粮食,多得到经济收入,赵丑女把整天工夫全下到土地上了,对株株庄稼苗她都精心管理,一直到秋收。秋收以后她又下苦功夫搞农田基本建设,为来年生产打基础。”3年下来,这位50多岁的农家妇女,一个人在14亩地上产出的粮食,几乎占了康家湾大队50多个壮劳力在80亩土地上产粮的一半。

站在母亲赵丑女当年承包的土地上,陈绿师讲起40年前的事,远处是他们从前住的房子(陈涛 摄影)

  而在黄河北岸的中滩公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是当地人40年前的真实写照。时任中滩公社副主任的赵光辉,提起中滩公社下滩大队从“口粮田”到“大包干”的改革,至今仍难掩激动之情:“分田到户的第一年,我们大队就解决了社员吃饭的问题,人均年收入从36元增加到40元,打下粮食347万公斤。”那一年,下滩大队结束了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还向国家上缴了8万公斤“爱国粮”。1980年,在总结“两田”分离经验的基础上,中滩公社又大胆提出了“包干到户”的设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中滩公社70个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大旱之年仍获丰收,不但解决了社员的口粮和牲口饲料、来年粮种问题,还向国家净交商品粮36万公斤,比上年增加3倍多。这一年,全县出现了分组作业、包产到组、定额管理和“口粮田”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对此,1980年12月1日《人民日报》以《从“口粮田”到“大包干”》为题进行了报道。

  改革的春风吹过古老的敕勒川,一条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展现在眼前。

  40年后,赵丑女的儿子陈绿师带我们看母亲当年用过的水井,“土地承包后,家里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兄弟姐妹也都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如今,陈绿师耕种着100多亩水浇地,播种和收获全是机械化作业,他还和当地的企业签了订单,一年下来能收入10多万元。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民彻底从土地包袱中解脱出来。陈绿师笑着说:“现在,我们不仅不用交税了,国家还给我们发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2016年我购置了拖拉机和收获机,总共才花了2万多,剩余30%货款由国家财政补贴,后来我又陆续购置了翻地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

陈绿师向我们介绍母亲赵丑女曾经用过的水井(陈涛 摄影)

2016年陈绿师花2万多元,购置了拖拉机和收获机,其中30%货款由国家财政补贴(陈涛 摄影)

  6间楼板房,墙面贴着白色瓷砖,宽大的院子里铺设了大理石地板,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是陈绿师的家。马路对面的院子里晾晒着今年刚收的6万斤玉米,陈绿师的爱人吕爱香正忙活着,笑容满面:“今年我们家种了90多亩玉米,全部卖掉能收入七八万呢!”

6间楼板房,墙面贴着瓷砖,院子里铺设了大理石地板,这里是陈绿师的家(陈涛 摄影)

陈绿师老两口忙着处理刚收的6万斤玉米(陈涛 摄影)

  黄河北岸,托克托县同样分享到了改革的红利。顺应发展规律,托克托县正像中国大地上无数县市一样,逐步改变了过去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发展方式,转为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迅速掀起一轮又一轮新的改革浪潮。近年来,托克托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富民强县,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县的历史性转变,跨入了全区一流经济旗县行列。

40年前,托克托县中滩公社党委一班人以党委决议的形式,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托克托县亦被称为“内蒙古的凤阳县”。改革让托克托县发生了沧桑巨变,美丽的风光印证着40年的辉煌成就(新华社 供图)

托克托县已经跨入了全区一流经济旗县行列。一溜湾地区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并以此带动了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彭晓明 摄影)

  改革才能发展,才有未来。像全国人民一样,少数民族群众从自身的经历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了这场伟大的革命。

  向兄弟民族、发达地区学习

  因受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在改革开放中,他们努力向发达地区、向兄弟民族学习。

  南国,深圳。

  宽阔的深南大道霓虹闪烁、车流不息。年轻、活力,是这个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的城市给人的直观感受。深圳,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提到“改革开放”这个词语时条件反射似的存在。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缩影。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省时要求深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深圳现有少数民族人口近100万,“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话语深入人心。这是2018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行走的雕塑”活动中的少数民族雕塑展(和勇 摄影)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我国也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目前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000多万,居住在城市和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融入城市,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极的、建设性的现象。深圳现有少数民族人口近100万,“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句浓浓人情味的口号最直观地反映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

  学习—参与—创新,是每一个新深圳人特别是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的三个关键词,学习是融入的态度,参与是融入的方式,创新是融入的目标。改革开放,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是思想的转变。

  “在深圳,变化最大的就是眼界,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改革开放时代的步伐。”深圳市晚象牙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丽说道。来自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孔丽是景颇族,来到深圳将近30年,抓住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1993年孔丽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如今,孔丽的公司涉足贸易、品牌打造、策划推广、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此外,作为深圳市第六届政协委员的孔丽还是德宏州人民政府深圳招商联络处负责人,成为家乡德宏与深圳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过几天,我老家德宏州的几家民贸企业会来深圳参加中东欧十六国经贸洽谈会。”通过孔丽牵线搭桥,越来越多的机会在深圳和德宏之间闪烁。“我们从民族地区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积累财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把特区的先进理念和资源带到家乡去,实现双向交流合作共赢,那样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孔丽(中)是来自云南德宏的景颇族,她的公司致力于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商业相结合,这是她在与公司员工商议产品设计方案(和勇 摄影)

  从民族地区来到深圳,学习、融入并积极参与到深圳的发展建设中,如孔丽一样,千千万万从五湖四海来到这座城市的少数民族姐妹兄弟,每一位在深圳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是深圳的建设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更是这场沧桑巨变的见证者。“我现在的一切都是深圳给我的,是改革开放给我的。”孔丽动情地说道,正是出于对深圳的热爱,对改革开放的情怀,2012年,孔丽参加了福田区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并担任会长。在深圳市、福田区民宗局的指导下,民促会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的各项工作中,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义务服务。如今,像孔丽一样,越来越多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到这个队伍里来:52岁的比莎那是哈萨克族,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做检测工程师;43岁的斯日古楞是蒙古族,来自内蒙古赤峰,在社区文化站教舞蹈;36岁的央宗拉姆是藏族,来自四川阿坝,从平安集团辞职后自己创业从事贸易;31岁的杨超是门巴族,来自西藏林芝,在一家中医院做中药药品采购工作⋯⋯他们每一位,都是“新深圳人”。“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我们爱深圳,我们更感谢改革开放。”这是每一个“新深圳人”共同的心声。

2018年4月,来自云南的拉祜族、哈尼族“飞越彩虹”合唱团应邀来到深圳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傅秀政 摄影)

  “学习是相互的,滋养是双向的。”深圳“飞越彩虹”公益项目主理人王芳说,“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是深圳的建设者,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我们同他们一起,回望他们的家乡,帮助他们牵挂的地方有所发展,这是对改革开放更进一步解读的一种体现。”十年来,“飞越彩虹”项目秉承“以童声合唱传递民族文化之美”的宗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在全国各民族地区建立了33个民族童声合唱团,并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带到深圳、北京甚至更大的国际舞台。“汉族,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边疆,大城市,都是中国;城市与乡村,都是家园。中华多民族多元一体、共融共生,我们有着同一个中国梦。”王芳说。

“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我们爱深圳,我们更感谢改革开放。”这是每一个“新深圳人”共同的心声。2018年11月3日,以“迈向新时代 共画同心圆”为主题的第五届“行走的雕塑”城市定向越野公益挑战赛在深圳市福田区拉开帷幕(和勇 摄影)

  “学习是开始,参与在当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契合‘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要求,实现我们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发展。”深圳市福田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宗局局长朱亚铭说。2018年,为积极探索新时代“互联网+”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模式,福田区首创了“同心e站”,采取虚拟平台和实体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统战各领域跨界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团结大联合格局。“接纳,融入,进而参与,创造。这是我们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愿景,也是我们践行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命题的现实行动。”正如民宗局工作人员戴路所说,学习,参与,创新,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踏踏实实地走着每一步。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精髓,为积极探索新时代“互联网+”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模式,深圳福田区首创了“同心e站”(和勇 摄影)

  与时代一同成长

  改革开放40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水平到民生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对外开放的步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代一同成长。

鄂尔多斯集团的发祥地伊克昭盟在2001年改为鄂尔多斯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九。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鄂尔多斯市举办,这是开幕式现场(列来拉杜 摄影)

  如果要找一个伴着改革开放一路成长壮大的民族品牌,鄂尔多斯应该是一个很恰切的例子。

  在鄂尔多斯的历史上,1979年8月7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伊克昭盟羊绒衫厂,在万众瞩目中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需要投资2300万元从国外引进全套羊绒加工设备和技术,但当时全盟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600万,伊盟盟委的解决方案是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全套羊绒加工设备和技术,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还设备技术价款。这一“以物易物”的方式在自治区尚属首次,是被载入地方史的创举。

  1981年伊盟羊绒衫厂作为国庆献礼正式投产,第一年实现利润3450万元,当年就收回建厂的全部投资,以后连续几年几乎每年赚回一个同等规模的厂。这个自治区改革开放的实验厂开启了中国羊绒加工业的崭新篇章,伊盟这个“老少边穷”地区,从此有了现代化工业企业。

  此后的近40年时间中,这个当初只有不到900人的不知名小厂,打造出了“鄂尔多斯”品牌,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承诺,让中国的民族工业走向了世界。

随着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鄂尔多斯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企业。这是鄂尔多斯现代羊绒产业园(鹰鸽 摄影)

  时间和事件描述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很有说服力:1987年,伊盟羊绒衫厂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全厂承包的各个环节;1989年,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更名为鄂尔多斯羊绒衫厂,用“鄂尔多斯”来命名自己的羊绒衫品牌;1995年,第50届世界统计大会授予鄂尔多斯“中国羊绒制品大王”称号,同年鄂尔多斯B股上市,成为自治区乃至全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鄂尔多斯A股在上交所发行;2008年,鄂尔多斯开始从羊绒服装向全品类四季服装转型,聘请法国顶级设计师把服装设计理念应运于羊绒产业;2017年,自创羊绒高端奢侈品牌1436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顶级商场连开8家直营专卖店,成为入驻奢侈品区域的唯一中国品牌。

鄂尔多斯集团总部羊绒衫生产车间(鹰鸽 摄影)

商场里的鄂尔多斯品牌(滕俊 摄影)

  但鄂尔多斯的“野心”不止于此。早在2003年,鄂尔多斯集团就开始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开启多元化经营发展之路,依托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鄂尔多斯集团进军清洁能源领域,成功实施了电炉余热发电、电厂超低排放、电石渣制水泥等一大批节能环保项目。

  改革一步步深入,恰到好处,适逢其时。在曾经的荒漠和草原绵延交会的深处,当初的小厂破茧成蝶,鄂尔多斯集团已壮大成为总资产超700亿元、年销售超400亿元、员工4万余人、累计上缴利税超200亿元的地方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位居内蒙古民营企业榜首和中国企业500强之列,从一家羊绒制品加工企业发展成为涵盖羊绒服装、资源矿产开发和能源综合利用等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现代综合产业集团。抱持着“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的使命,鄂尔多斯正是一批批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深山沟谷草原高地、走出民族地区、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的缩影,它们,用自身的蝶变新生映射着时代的光辉。

  在鄂尔多斯乘着改革初期的东风实施一系列有开创性意义的举措时,1990年,远在30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当时是苏联)边境,阿拉山口口岸获批设立。

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是新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滕俊 摄影)

  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后者发展边境贸易、口岸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这些优势的发挥,阿拉山口口岸就是利用区位优势迅速发展的例证之一。2003年,阿拉山口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口岸;2010年7月博乐阿拉山口机场建成通航,阿拉山口口岸发展成为集铁路、公路、管道、航空四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国家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一类口岸;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2012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市。

阿拉山口口岸有亚洲最大的“全天候”室内集装箱换装场,年换装能力20万标箱(滕俊 摄影)

  对于阿拉山口金丝油脂有限公司负责人努尔买合买提·阿甫仙来说,2017年是特别值得庆祝的一年——这家位于阿拉山口市综合保税区内的中哈合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我们计划再投资8000万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对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中哈互补优势,把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努尔买合买提·阿甫仙的兴奋一点儿也掩饰不住。

中哈两国铁路人员在阿拉山口口岸进行货物交接验收(滕俊 摄影)

  阿拉山口金丝油脂有限公司是阿拉山口口岸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14年6月,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此前半年多,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从此迎风生长,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给沿线的民族地区带来难得的开放和发展机遇。阿拉山口地处我国向西开放的陆桥经济带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最前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新疆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下,阿拉山口站在了向西开放的前沿。而作为新疆第一个、全国第16个综合保税区,总规划面积10.9平方公里的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已成为阿拉山口发展的强劲动力,目前已累计完成过货量369.5万吨,实现贸易额86.9亿美元,吸引入驻企业465家。“综合保税区引领示范作用日渐凸显,”阿拉山口市市长阿力木·肉孜对未来很有信心,“我们将持续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口岸城市,阿拉山口市是“一带一路”新疆核心区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滕俊 摄影)

  从阿拉山口向南2700多公里,便到了许多人魂引梦牵的西藏拉萨。人们向往那里的纯净圣洁,社交媒体上时常会见到这样的表述:“西藏是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地方。”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的种种因素,西藏,与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以及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一样,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它们被称为“三区三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成为党和政府的关注重点。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从党中央和国家层面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顶层设计。

  56岁的藏族村民尼玛患有大骨节病。2016年,他从大骨节病区搬到新成立的拉萨曲水县才纳乡四季吉祥村。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离家不远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育种育苗大棚忙碌着。尼玛告诉我们,他现在一年的收入有3万多。以前务农的他现在不但有了存款,还准备买小轿车了。我们问他觉得最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已经很幸福了,”尼玛憨厚地笑着,“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四季吉祥村村民在才纳乡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务工(陈立民 摄影)

  尼玛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走进他的新居,红色的砖墙被粉刷一新,藏式独门独院的建筑颇为新颖,里面的家用设施一应俱全。现在,他的爱人阿妮在村内的氆氇编织合作社工作,女儿也被安排成为村医务人员。一家人的生活忙碌又充满幸福感,早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阿妮做氆氇编织已有13年了,村里的手工艺制作合作社为她提供了平台(黄若天 摄影)

村民尼玛一家,前排的编织物记录了他们搬迁新居的日期(黄若天 摄影)

  跟尼玛一同搬到四季吉祥村的还有284户贫困户。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中,四季吉祥村努力让搬迁的居民在挪穷窝的同时能够有事做、有钱赚。“在搬迁选址的时候,我们就充分规划安排好村民的就业问题,让村民就近找到工作。现在四季吉祥村的搬迁贫困户已全部安排就业并顺利脱贫。”四季吉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索朗央吉告诉记者。

四季吉祥村房屋排列有序,整齐划一(黄若天 摄影)

  “十三五”期间,西藏计划对26.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他们将搬迁工程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聚集区相结合,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企业,推动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搬迁新居的群众不仅仅有了新家,更找到了好工作,自力更生迎接着更幸福的生活。

  鄂尔多斯,阿拉山口,拉萨,平均相距3000公里的三个地方,在过往的40年中以不同的方式深刻介入改革开放,相同的是,它们都在改革开放中绽放了自己,用沉甸甸的果实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就像无数我们来不及一一提及的地方。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