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改革开放40年  > 详细页面

改革开放的切实受益者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 杨显国 早蕾 高莹 2019年02月25日 阅读量: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一时期,也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978年到2017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由324亿元增加到84899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76.7亿元增加到887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7元增加到31553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8元增加到10442元。同时,民族地区民生显著改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切实受益者,2017年1月1日,沪昆高铁线上的列车沐浴着新年的阳光飞驰在云贵高原上(史家明 摄影)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数字,记录着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从短缺到比较殷实、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一串串事例、一幕幕场景,印证着每一个人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最大胆的预言家也无法想象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史诗般的进步”,可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切实受益者。

  交通设施改善,生活环境便利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相继在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投向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通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水利枢纽、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水利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居民住房、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等方面,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民族地区也以建设便捷快速体系化的现代交通为契机,主动融入国内经济循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会。贵州省高速公路里程5800公里,成为民族八省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我国东西横线大通道杭瑞国家高速公路的关键节点——毕节至都格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该桥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达569.66米,为世界第一高(邓刚 摄影)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民族地区通村公路“毛细血管”建设也取得巨大突破,内蒙古提前实现建制村(嘎查)通硬化路的目标,广西实现建制村公路通畅率99.8%。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体会最深刻的就是交通,从通村道路硬化,到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以及高速铁路,都极大地方便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出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

  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

  放眼贵州大地,一幅波澜壮阔的立体大交通网正越织越密,高速公路县县通达、高速铁路风驰电掣、民航展翅飞出新高、水运会战砥砺前行⋯⋯随着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高铁时代来临、民航机场市州全覆盖等一系列交通巨变,曾经单一、匮乏的贵州交通运输正在立体化、快捷化、多元化。

用少数民族礼仪欢送贵阳北站首开G4135次至昆明的高铁(李勇 摄影)

担任贵阳至昆明高铁值乘任务的“动妹”们进行系列安全演练和培训,确保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张贵忠 摄影)

  “出门就是绿色的山,水喝起来感觉有点甜,空气更是好。”来自贵阳的杨黎明周末都开车来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游玩。王岗村党支部书记李忠明告诉我们,近年来由于交通的发展,道路都修到了村寨,村民利用山、水、空气这样的“天时优势”开办农家乐,吸引了大量的贵阳市民来此度假,村民的日子一天一个样。

以贵黔高速公路为依托,贵州黔西县扯泥村建起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点(魏立卫 裴建光 摄影)

  这是贵州近年来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的一个缩影。“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是贵州贫困山区老百姓深受山水阻隔、饱受煎熬后发出的沉重呐喊。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层峦叠嶂的贵州高原,贵州的山水是秀美神奇的风景,却也是“拦路虎”,阻碍了贵州与外界的往来。对于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来说,修路搭桥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艰辛。

贵州凯雷高速公路(李雪 摄影)

  “三年三年又三年,贵州交通翻了天”,贵州交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从“跟跑”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重大转变,谱写了“大交通”的崭新篇章,呈现出一年一个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历史性变革。2012年至201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交通引领经济”“交通优先发展”理念,以建设“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为目标,以启动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为标志,打出了一系列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组合拳”,相继启动实施了高速公路建设、水运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两年攻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多彩贵州·平安高速”创建等一系列行动。现在,贵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进入新的攻坚决战阶段,逐步成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交通圆舞曲——贵州赫章高速公路(刘勇 摄影)

  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为许多大企业、投资商到贵州投资兴业增添了信心,贵州省已引入微软、西门子、阿里巴巴、富士康、修正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便捷通道四通八达,贵州茶叶香飘四溢。在贵州贵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春看来,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于贵茶出山至关重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茶叶除了销往北上广深等多个省市,还远销北美、欧洲、中东的40多个国家。交通是旅游的命脉,随着立体化、全域化交通体系形成,特别是高铁开通,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州真正进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旅游”“高速公路旅游”效应凸显,如今贵州省所有的5A级和主要的3A、4A级以上景区可实现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系统。高铁高速沿线旅游资源被激活,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一批新景区、新产品、新路线,贵州旅游景区品质明显提升。同时,贵州省航线日益增加,航班逐渐加密,陆续开通了贵阳至普吉、贵阳至大阪、贵阳至台北、贵阳至首尔等国际、地区往返航班,贵州省出入境旅游迎来发展良机。

  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为许多大企业、投资商到贵州投资兴业增添了信心,贵州省已引入微软、西门子、阿里巴巴、富士康、修正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便捷通道四通八达,贵州茶叶香飘四溢。在贵州贵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春看来,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于贵茶出山至关重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茶叶除了销往北上广深等多个省市,还远销北美、欧洲、中东的40多个国家。交通是旅游的命脉,随着立体化、全域化交通体系形成,特别是高铁开通,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州真正进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旅游”“高速公路旅游”效应凸显,如今贵州省所有的5A级和主要的3A、4A级以上景区可实现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系统。高铁高速沿线旅游资源被激活,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一批新景区、新产品、新路线,贵州旅游景区品质明显提升。同时,贵州省航线日益增加,航班逐渐加密,陆续开通了贵阳至普吉、贵阳至大阪、贵阳至台北、贵阳至首尔等国际、地区往返航班,贵州省出入境旅游迎来发展良机。

通村公路的通行使贵州湄潭县田家沟成为旅游景点(江桥生 摄影)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高速公路、铁路“主动脉”和普通公路“毛细血管”的加快形成,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省贫困地区的交通结构。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700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72%,很多贫困地区一下子从经济的最边缘转为发展的最前沿,从地理的“边卡吊”变为区位的中轴线,让更多老百姓共享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交通的后发赶超也为全省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贵州贵安新区百马路(邓刚 摄影)

  像贵州一样,许多民族地区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的实现,高铁经济带的形成,推进了当地的新型城镇化脚步,让民族地区融入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也让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环境有了以往无法想象的巨大提升。

动车开到侗乡来(吴德昌 摄影)

  民生得以保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着眼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经济和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体质以及社会保障方面都有显著提高,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宁夏、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四川等省区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和安居富民保障工程,大力发展和完善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养老等事业,逐步解决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难题,加快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两层的小洋楼,一楼的房间除了客厅、车库,还开了超市。宽敞的客厅里,摆放整齐的家具一尘不染,炕上的小桌,摆了两盘刚切好的硒砂瓜。杨彩梅说,这是大儿子的家,自己和另外三个儿子的家也在村里,每个儿子的家,也是自己的家。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映着她的脸颊,说起20年来这个回族家庭的变迁,她不时会笑起来,那笑容,在刻满风霜的脸上格外有感染力。

杨彩梅给孙子、孙女看老照片,讲搬迁前的日子(曾颖 摄影)

  杨彩梅今年57岁,1999年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徐套乡沟北村举家搬到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新村建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六盘山贫困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难题,彻底拔掉穷根、摘掉穷帽而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20年过去了,她至今还记得搬迁时很细微的情景,不免让人有些惊讶。

搬迁前杨彩梅一家合影

  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杨彩梅一家是第一批搬迁至红寺堡的移民。通过修渠,黄河水可以引到红寺堡灌溉庄稼;红寺堡地势平坦,可以用机器种粮食;除了务农,红寺堡还有工可做,赚的钱会更多。过够了苦日子的杨彩梅,留下来了。转眼20年过去,沧海变桑田,今日的红寺堡早已经变了模样。而政府规划好由500户人家组成的村子,实际现在已经有差不多700户。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这里的人过上了好日子,而又陆续搬了回来,甚至把亲戚和乡亲也吸引过来。

曾经的红寺堡多是这样的荒漠

扬黄灌溉工程解决了红寺堡农业用水的问题(曾颖 摄影)

  黑军良是杨彩梅的大儿子,那一年与父母分离的日子恍若昨日,他对过往的叙述几乎都被贫穷与苦难塞满了。如今,黑军良则是村里最早富起来的那拨人的表率。柳泉乡人大主席田红娟告诉记者,杨彩梅的几个儿子很能干,依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黑军良现在带着几个弟弟一起承包工程,修建用于滴灌庄稼的管道,一年收入也有十几万元。

自家的小超市里,杨彩梅的大儿媳在接待用手机支付的顾客(曾颖 摄影)

杨彩梅的二儿媳在摘枸杞,这里种植枸杞是农户增收的一大来源(曾颖 摄影)

杨彩梅的二儿子从地里劳作归来。如今田间都是这样的水泥路(曾颖 摄影)

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曾颖 摄影)

  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杨彩梅一家不过是千千万万移民家庭的缩影。当地人喜欢说“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党好是因为移民政策好,老百姓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甜是因为通过修渠,如今的红寺堡早已告别了干旱荒芜的历史。杨彩梅家如今除了自家的7亩多地,还租了20多亩地,种的玉米已可以保证全家的口粮,种的枸杞也有不少收入,儿子们家家都盖起了漂亮的房子。

  而住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红龙乡错柯村的牧民曲扎也有着一样的感受。用他的话说:“我们住得更好了,心里也越来越暖和了。”在甘孜州,和他一样有着这种感受的牧民越来越多。

  雨后的甘孜州草原碧绿,牛羊欢快奔跑,汽车驶过甘孜州西部的高寒牧区,一幢幢崭新的牧民定居房从眼前跃过⋯⋯我们为眼前的景象而倍感欣喜,为牧民定居后的美好新生活感慨。

  在稻城县余德村牧民定居点,定居牧民仲金在自家二楼专门开设一处阳光房,平日不铺藏毯都很温暖,还可观望辽阔天空。“这样的设计更适合冬日草原。”从二楼驻足向外眺望,稻城县民委干部尽巴能措感慨万千,“这样的牧民定居房规划起点高,设计观念十分现代化。”

四川省雅江县红龙乡错柯村牧民定居点牧民的新家(赵利 摄影)

  在雅江县红龙乡错柯村牧民定居点,村民活动室坐落在定居点中央,贸易网点、村卫生室、畜牧技术指导室等功能配套完善,定居牧民只需走上几步路就能到这里很方便地办事。定居点的便利现代生活吸引着众多牧民从不愿意到主动定居,这种变化源于定居点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在红龙乡错柯村牧民定居点,牧民们不仅住上了“别墅”,还能享受太阳能路灯、环保厕所、循环垃圾桶等设施,同步配套的还有村民活动中心、学校、卫生室和饮水、电力、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牧民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

  “我们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推进富民安康工程的重点,制定和实施了牧民定居计划,大规模开展牧民新村建设,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让藏区牧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公共服务,结束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方式,过上安稳、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国家着眼于改善藏区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甘孜州副州长高展说。

  好日子还在继续,改革发展一旦开启,绝不会停止。民生建设全速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加美好的未来清晰可见。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制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使得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在交相辉映中焕发出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活力。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感与日俱增。

  “‘打同年’活动现在是一年一个样,从参加活动的苗族同胞服装上的变化就能感到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协会会长凤绍明兴奋地说道。

  “打同年”是融水苗族一个新春民俗活动,当地俗称“打老庚”,大多在农历正月春节期间举行,双方互称“同年”(即朋友之意)。改革开放后,逐步富裕起来的融水苗族群众把这一活动逐渐演化为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村寨团结联欢及和谐共处的一种交流活动。

牵牛打同年,牛同年是最高规格(滕俊 摄影)

女“同年”手持花扇,接受同年大礼(马忠华 摄影)

  2018年新春,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协会与安太乡林洞村培科屯举行“打同年”活动,参加活动的群众进入村寨后,一同汇集到芦笙坪,吹芦笙、跳踩堂舞、吃百家宴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晚上,村民们蒸好糯米饭,杀鸡宰鸭,拿出酸鱼、酸肉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来款待客人。晚饭后,老人们围着火塘唱起古老的歌谣,青年男女则互相串门聊天、对歌。

村民挑着当地特有的糯米和酸鱼酸肉,为客人送行(江桥生 摄影)

  苗族姑娘韦梦迪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活动现场的姑娘若对小伙子有好感,跟过去情况也不一样了,只要人好就行。”林洞村培科屯老人何桂姣也有一样的感受:“记得以前小的时候‘打同年’就是吹芦笙、跳踩堂舞、对歌,现在‘打同年’活动越来越丰富,还增加了篮球赛、拔河比赛、联欢晚会等很多节目。”每年寒假回家都要参加“打同年”的广西大学学生潘金鑫来自融水县怀宝镇,他说:“通过开展吹芦笙、踩堂舞、文艺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加深了大苗山党群干群之间、村寨各族同胞之间的情谊,增进了民族团结。我自己也特别能感觉到家乡的发展变化,这让我很自豪。”

苗族跳踩堂舞(滕俊 摄影)

侗寨喜事(文飞翔 摄影)

  “打同年”活动这几天,来自台湾摄影家交流协会的洪春梅是最幸福和开心的,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通过拍摄她充分体验了广西少数民族的新春民俗情况以及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打同年”吸引了台湾的摄影家前来采风(滕俊 摄影)

  而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芋头古侗寨,游客文元衍对于狗年春节期间在侗乡过新年也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我已快70岁了,但还是头一次来到少数民族中过新年,在这里感觉真是太美好了!”

侗寨的幸福生活(杨润华 摄影)

  “打同年”和侗年只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地区的每一处乡村、每一寸土地上的文化生活都涂上了更加美丽的色彩,人们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让那里的山山水水更加生动。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