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14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求得中华民族整体的、共同的、实体的民族解放的历史。在这14年里,国家衰弱导致的失败和抗争刺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各族同胞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晰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各族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旗帜,谱写了民族团结抗战新篇章。
一、中华民族整体性凸显:“中华民族是中国所有民族的意识”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为团结一切力量,在“中华民族是中国所有民族意识”的坚定信念鼓舞下浴血奋战,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华各民族在“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性”的共同体意识引导之下,不分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英勇抗战,团结御辱。“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意识从事实上说明了中国境内所有部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合为一个整体,他们合则共生、离则俱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以此意识来唤醒所有中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团结国内各民族御侮抗敌,共同致力于抗日斗争。
(一)少数民族认同中华民族
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以中华民族整体性的信念和决心,坚决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创造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辉煌。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等各个少数民族发起了一系列的抗日斗争,少数民族爱国人士在认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前提下无畏生死、不惧艰难,竭尽全力为抗日战争奉献一切。
在东北地区,由于一部分人执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东三省,接着在东三省成立伪满洲国,扶植傀儡政府和代理人,为其征服中国和征服世界服务。面对日本的野蛮行径和狂妄野心,东北少数民族中的爱国人士自发地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任务,组织救国军、自卫军等武装部队,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涌现出了许多少数民族抗日救国英雄,他们不仅是本民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铮铮傲骨的榜样。例如,于1931年10月在辽宁凤城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的满族爱国人士邓铁梅;出身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白族将领周保中和满族将领赵尚志等。此外鄂伦春族、赫哲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也在东北开展了一系列的武装抗日救亡活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篇章。
在西北地区,青海骑兵部队、宁夏马家军和海固回民抗日骑兵团等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直接开赴抗日前线对日作战;甘肃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和新疆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开展了一系列抗日募捐活动,保障了抗日活动在西北地区的顺利持续进行。此外,华北地区的渤海回民支队、华中地区的湘西苗族革屯抗日军、华南地区的琼崖抗日独立队和台湾少数民族组织的抗日义勇军等少数民族武装,都为抗日武装力量不断输入了新的血液。总之,在民族危亡关头,各少数民族以中华民族为目标,共同斗争、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
(二)国共两党坚持中华民族意识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加入抗战的行列,扛起抗日救国和民族独立的大旗。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连续发布了一系列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宣言,并在宣言中要求日本军队撤出中国领土范围,呼吁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加入到抗日救国的队伍当中,以求得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解放和独立。
中国共产党曾在《八一宣言》中号召国共两党在国家危难时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倡导建立包括各党派、各界同胞等在内的致力于解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看来,无论各民族或各党派之间在信仰和政治主张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不管国共两党之间曾存在怎样的矛盾和冲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中国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理应摒弃前嫌,抛却争执和嫌隙,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侵犯,团结御侮、共赴国难,争取国家完整、民族独立。因为,这不仅是所有中国人的义务,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强调,作为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与否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走向。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各民族之间的生死存亡利害却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是一个整体。
七七事变发生后,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也强调,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刻,无论何时何地、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中国各民族应尽民族之生命,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尺寸土地,以求中华民族最后的胜利。这彰显了国民党捍卫和坚持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也凸显了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特征。之后,国共两党在坚持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分别开辟了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打击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国共两党坚持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决心,也鼓舞了各抗战前线上的战士们英勇奋战、不惧生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二、中华民族共同性凸显:“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意识”
抗日战争期间,学术界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强调这种整体是包含着“多元”的,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性”与“一体性”的统一,在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各自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表现为各民族在“多元”中蕴涵着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依存的民族共同利益关系,早已成为不分你我的民族实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这种思想,在抗战期间对于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团结各民族共御外敌,增强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较大作用。
(一)中华各民族一律平等
抗日战争之前由于历史传统、地理交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边疆与内地以及各边疆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交往交流交融,各地域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中华民族内部之间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加之,国民党政府曾实施大汉族主义的政策,把其他少数民族一律视为宗族,导致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见,各少数民族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各民族共同团结抗日程度的逐步深入,各民族之间对彼此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慢慢认识到充分尊重各民族,坚持中华各民族一律平等对于抵御外敌、实现民族解放的重要性。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抗日战争期间在坚决奉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情况下,允许蒙、回、藏、苗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持有平等权利,把各民族团结为一个整体,在统一战线旗帜的引导下,对付共同的敌人以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中国共产党也颁布了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这些政策规定,我们应承认中华各民族一律平等,应充分尊重其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充分调动各民族的有限力量抵御外辱,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以“民族独立”为借口试图分裂中国的阴谋。这些政策也都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
(二)中华各民族共同斗争
团结中华民族一致对外、共同斗争、共同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彰显。中国共产党曾在《国共合作宣言》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中呼吁各民族一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导之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族和力量共同抗日。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下,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共同斗争、共同抗日。这些目标推动中华民族内部成员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深入,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逐渐频繁,形成了同舟共济、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和谐局面,各民族在共同斗争、反抗外来侵略中的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渐确立,前线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抗战力量供给的大后方。数百万的少数民族积极参军,如1944年冬,在甘肃拉卜楞寺周边地区,仅一周就有110多名藏族和蒙古族青年自愿报名加入抗日队伍。
在物力支持方面,少数民族同胞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也是竭尽所能,倾囊相助。新疆,宁夏等地的群众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抗日战争,保障了前线抗战的持续进行。
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共同斗争、并肩作战,逐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显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抗战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引导之下,在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号召之下,各民族以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目标奋起斗争,形成中华民族不可摧毁的整体力量,为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三、中华民族实体性凸显:“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华各民族面临着生死威胁,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并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升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打着“中国本部”和“边疆民族”的口号,试图割裂中国。结果适得其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而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没有动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日本帝国主义虽然扶植了伪满洲国,策动了内蒙独立和华北自治等分裂活动,但这些分裂中华民族的活动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促使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深刻认识到各民族的生死存亡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与否息息相关,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各民族做到生死与共、共同对外、守望相助,整个中华民族才能完整、才能统一、才能实现民族解放。
(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升华
没有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就没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升华,更谈不上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也就谈不上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全面抗战政策的呼吁之下,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便紧急宣告“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通电呼吁全国各族同胞团结起来,构筑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新“长城”,共同斗争,共同抵御侵略者的进攻。中华民族要想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繁荣,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国家的统一和强大作为本民族发展的前提。这种命运共同体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紧紧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反抗外来侵略,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升华的时期。各民族之间不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在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这样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中华民族大家庭全体成员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外来侵略下得到激发,各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之下,纷纷加入抗日战争的行列,不惜一切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同时,中华民族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也由一个原来自在的民族成为自觉的民族。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民族抗战中实现了升华,在人民大众的抗日行为中得到凸显,在少数民族和汉族血肉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中得到巩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导下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特征完全突出,“中华民族是中国所有民族意识”凸显中华民族整体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凸显中华民族共同性、“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凸显中华民族实体性。
【本文是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少数民族对长征的贡献和历史地位”(2016MKSZYXY02)的阶段性成果;中央民族大学柏年康成基金资助课题。】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