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刀匠正在制作小刀。 韩连赟摄
新疆的很多少数民族,无论是维吾尔族或是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男子,都喜爱在腰间佩戴一把小刀。夏日瓜果飘香之时,在路旁买上一个大西瓜或哈密瓜,用不着把瓜掰得四分五裂,只需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切开,就可以大快朵颐;新疆少数民族爱吃牛羊肉,当美味飘香的牛羊肉端上桌时,宾客们纷纷亮出各式各样的刀子,让宴席顿时生辉。其中,沙雅小刀十分引人注目。
穆巴拉克是新疆沙雅县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刀匠。来到他的作坊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磨刀。他的小刀作坊位于当地维吾尔族称为“依盖尔齐巴扎”的商业街,意思是做鞍具、套具者的集市。在上世纪之初,这里是匠人的天下,铁匠、皮匠、“皮洽克奇”(精通小刀制作的人)、钉马掌的,应有尽有。现在,这条街上像穆巴拉克这样的刀匠依然很多。这归功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的慧眼。2005年3月,沙雅县成立了沙雅小刀协会;2008年3月,沙雅民族手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展社员150名。该合作社年产10类130余种规格的小刀,远销天山南北和西亚、欧洲等地。现在已经成为沙雅县一个标志性的品牌。
穆巴拉克开始向我展示制刀技艺。他一手用长铁钳夹住小刀的造型锻件,一手拿起小铁锤敲打,同时示意徒弟手持大铁锤锻打,并不时用小锤试一试砸的力度。两人配合很是默契,你一下、我一下,铁锤不时划着优美的弧线,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感觉差不多了,他停下来,仔细观察锻打的情况。看起来徒弟不仅卖力气,砸得也很到位,穆巴拉克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指着小刀说:“你看,经过锻打,小刀的基本造型就确定了,等一会儿还要烧红,然后淬火。”淬火就是将烧得发红的钢放入液体中快速冷却。放在凉水中淬火的钢硬度高但是发脆,因此淬火不能用凉水,而要用清油。“淬火是小刀工匠们世代传承的绝技,相互保密,绝不外传。”穆巴拉克说。据说,经名师淬火处理过的小刀锋刃锐利,用其削刮铁条,但见铁屑迎刃而起,而小刀锋却不曾崩口、卷刃。
由于有言在先,我们只好忍住好奇心理,退出了作坊,无缘欣赏到这一家传绝技。穆巴拉克把淬火后的小刀交给徒弟去打磨。打磨必须用手动砂轮和磨光轮,现在传统工艺中稍微发生变化的是,有的匠人也用电动砂轮。打磨虽然简单,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工序。穆巴拉克的徒弟已经是这方面的熟练工了,很快就把小刀磨得光洁锃亮。
刀的制作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生产力的演进史。公元10世纪以后,维吾尔族成为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中农业民族的主体,悠久的锻铁历史加上农耕文化的积淀,使小刀的制作技艺愈加精湛。早在魏晋时期,当地制作小刀的民间艺人就不断探索小刀的制作工艺,坚韧锋利的小刀常镶配自然脱落的珍稀野生动物角骨、宝石等珍宝,图案明丽,匠心独具,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史料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龟兹回鹘大臣左温把小刀作为贡品献给了中央王廷。那时的龟兹,包括今天的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和阿克苏诸地。从这段可信的历史看,沙雅小刀的制作历史可谓由来已久,且在当时就负有盛名。
最后一道工艺,在过去算是秘密,现在已经众所周知,就是用油煮、蜡磨的方法使小刀光亮,不生锈。
由于制作一把沙雅小刀需要经过200多道工序,即使穆巴拉克手脚再麻利,每天最多也只能做两把,一个月总产量仅四五十把,利润很低。现在,很多匠人使用不锈钢或镀铬工艺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们用手工!”穆巴拉克郑重地强调。
这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毕竟,我们需要一种深刻的记忆,它来自于祖先,这是古代延续至今的血脉、智慧和力量的记录。
[故事]
“塔石罕”小刀的由来
沙雅小刀最有名的要算“塔石罕”小刀了。“塔石罕”是群众对一位匠人的尊称,他的原名叫“塔石·塔里甫”。由于他制作的刀别具一格,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罕”字来命名。
上世纪20年代,塔石·塔力甫为了有别于当时同样出名的英吉沙小刀,开始把沙雅小刀的刀型往小尺寸上发展。他用上等的好钢做原料,冶炼并打制成玲珑小巧的折把刀、弯把刀、直把刀,特点是实用、小巧、美观。他还把象牙、翡翠、宝石等镶嵌在刀把上,刀把的纹饰与图案色彩丰富,小刀因此而名贵。“塔石罕”小刀就成了沙雅小刀的一个代名词。
[小贴士]
挑选小刀的技巧
除了沙雅小刀外,新疆著名的小刀还有:英吉沙工艺小刀、伊犁沙木萨克折刀、焉耆陈正套刀、莎车买买提折刀、库车小刀、姑墨小靴刀、和田墨玉奎雅折刀。
从制作工艺上分,新疆小刀主要分为白钢、黑钢两类。 所谓白钢,就是不锈钢刀身的,这种刀子一般都是机器模具压出来的,看着漂亮,其实钢口不好,中看不中用,主要针对内地人市场,新疆本地人一般不会买这种刀子。黑钢的刀子,就是纯手工打制出来的,虽然不太漂亮,但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