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穆斯林群众集体献血。
宁波清真寺。
随着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浙江,也吸引了较大规模的流动穆斯林人口到浙江经商、务工、求学。据统计,浙江全省穆斯林总人口约13.09万人,其中浙江户籍穆斯林人口3.86万人,流动穆斯林人口9.23万人。此外,常年在浙江经商、工作的外国穆斯林人口约2.5万人。在浙的国内流动穆斯林主要来自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西北地区;国外穆斯林主要来自巴基斯坦、也门、沙特、阿联酋、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大多数在义乌、柯桥等地经商。
长期以来,浙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穆斯林服务管理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加强管理、创新举措,使浙江全省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良好局面。
宁波:“四步走”实现对流动穆斯林群众的服务管理
宁波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宁波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特点是“输入为主、居住分散、行业广泛、流动性大”。全市现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51万多人。其中穆斯林人口主要以回族为主,户籍人口2800人,流动人口1.9万人。他们主要从事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食品加工售卖行业。全市清真拉面馆有600多家,从业人员2400多人。
“加强对流动穆斯林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宁波市民宗局局长金黎萍介绍,“2016年7月份,宁波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在这方面我们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经验,比如加强市伊斯兰教协会团体班子建设,注意发挥穆斯林群众代表人士的作用,教育引导穆斯林群众依法开展宗教活动。”
第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多年来,宁波市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以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扩大群众参与率,加深干部群众对穆斯林群众的风俗习惯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各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意识。同时教育引导穆斯林群众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组织开展“民族宗教界季度读书会”、民族宗教政策培训班以及谈心活动,加强对伊斯兰教代表人士的教育引导,提高市伊协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性,教育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正言正行,坚守中正之道,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立场坚定,明辨是非,坚决维护宁波市伊斯兰教界的团结稳定。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清真寺工作,在清真寺布置“民族知识政策法规”“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展厅,设立文化讲堂,发放宣传手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通过阿訇守好讲台、传好真经,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教育引导穆斯林群众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引导穆斯林群众既念好《古兰经》,又念好“致富经”。
第二步:加强团体建设。加强市伊协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注重发挥民族宗教团体和代表人士的作用,鼓励其教育引导穆斯林群众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和城市管理规章,依法经营,增强法治意识,做诚信守法的好公民。
金黎萍说,“市伊斯兰教协会从代表的产生到委员、常委的人选,注重民族、地域、行业、岗位的代表性,以便密切与各行各业、各族穆斯林群众的联系,做到上能衔接政府、下能沟通群众,增强伊协组织的凝聚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自我服务、服务社会,早在2009年,宁波市伊协就成立了“宁波市穆斯林志愿者队伍”。多年来,志愿者们发扬穆斯林宽容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走街串巷,敬老助残;深入灾区,赈灾帮困;走进大山,助学扶贫;宣传政策,加强信息沟通,配合政府调处涉及穆斯林人员的矛盾纠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第三步:提高服务水平。为满足穆斯林群众的特殊需要,在宁波市区合理规划布局清真饭店。在穆斯林相对较多的中心城区设立清真牛羊肉供应点,保证穆斯林群众吃上放心清真牛羊肉。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承诺,并接受社会监督。举办“清真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班”,使从业人员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浙江省环境法治污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清真寺阿訇还以《清真饮食习惯与现代食品卫生》为题作了专题授课,增强了清真餐饮从业人员对国家相关法规及卫生知识的了解,使清真餐饮行业规范有序。
同时,宁波市注重引导穆斯林融入社区,加强流动穆斯林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举办邻里节、民俗节等,营造“民族一家亲”氛围。指导社区建立“社区民族之家”,引导外来穆斯林群体“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当地居民生活”。
第四步:坚持依法管理。宁波市不断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建设,坚持依法管理。为尊重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保护其宗教活动的依法开展,宁波市充分利用清真寺的现有场地,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在穆斯林人口相对集中的宁海、象山两地,新审核许可了两处伊斯兰教礼拜点。加强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期间大型宗教活动的管理,会同公安、城管、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场所、活动、人员安全。
温州:引导融入,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温州穆斯林人数达3000多人。自从1998年青海化隆县人妥生祥在温州开第一家清真拉面馆以来,全市清真拉面馆现已增至523家,从业人员1392人。
据温州市民宗局局长金国平介绍,温州市以保障各民族同胞合法权益为核心,做好流动穆斯林群众的管理工作,以推动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努力在引导融入上下功夫,创新举措。
规范场所管理,构筑外来穆斯林的心灵家园。对穆斯林而言,宗教活动场所不仅是他们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议事社交、接待交流和娱乐庆祝的场所,是他们心灵的家园。温州市注重加强对临时礼拜点的管理。从2006年开始,温州市设立了穆斯林临时礼拜点,并根据信众人数的变化,历经7次搬迁,目前市区的穆斯林礼拜点面积达到500平方米。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之前分散多点、管理混乱的问题。此外,还分别设立了乐清柳市穆斯林礼拜点、瑞安穆斯林礼拜点、苍南龙港穆斯林礼拜点。
“各礼拜点在民宗部门的指导下都建立了管理小组和各项规章制度,深化值班管理工作,及时给予指导和监督。”温州市民宗局局长金国平说,“聘请有教职人员资格证书的阿訇主持宗教活动,推行阿訇聘任备案制度,积极探索教务和事务分开的管理模式。”
同时,各礼拜点坚持做到“三防”:预防,及早做好“二大节日”等重大宗教节庆活动预案,安排人员,落实责任;谨防,教育外来穆斯林自觉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不被境外组织操纵和利用,发现矛盾就地化解,不扩大、不上交,不出县(市、区)和乡镇;消防按要求配备消防设施,杜绝安全隐患。
开展政策法制教育,提升外来穆斯林的法治素养。从2014年开始,温州市每年坚持在穆斯林相对集中的鹿城区组织开展“穆斯林经商业者法制教育”,在“主麻日”邀请司法、执法、消防、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进行专题教育,使穆斯林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守法经营、依法活动和民族团结意识。温州市还注重引导穆斯林群众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如在“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活动中,有10多家相关的清真拉面馆业主积极配合、主动拆除,没有出现不稳定现象。
真诚服务引导,增强外来穆斯林的获得感。多年来,温州市坚持办事零距离、服务面对面,不断密切与外来穆斯林的联系,始终围绕民生需求做好工作。
温州市通过“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机制建设,从细微处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围绕创造有利于穆斯林群众在温州学习、工作、生活、居住的良好社会环境,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广大穆斯林群众在温州获得良好发展。近年来,“四微”服务网络不断优化,“三网一结合”的工作框架不断健全,制订《社区民族工作八项常规制度》,建立健全民宗领导小组例会制度、街镇民宗所工作职责和社区(村)等8项制度,完善社区民族联谊会以及企业情感交流站等“微组织”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通过设立专项帮扶资金、少数民族积分管理等各种渠道,帮助解决穆斯林群众关注的开店经营、餐饮、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
温州市还积极引导外来穆斯林群众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加市民的认同感。许多穆斯林群众表示,在温州这个城市享受了政府的很多支持和帮助,要感恩社会。如温州市伊斯兰教临时管理小组定期组织穆斯林群众开展义务献血和半价爱心拉面等公益活动,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
台州:以服务促管理,打造流动穆斯林服务管理升级版
台州全市已有少数民族群众23.2万人,其中流动穆斯林7000余人,涵盖了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等10个民族。台州市、县两级民宗部门以暖心服务扎实抓好流动穆斯林管理工作,抓好宗教活动管理,为穆斯林群众提供日常生活、教育就业和情感交流服务,实现了流动穆斯林服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抓好宗教活动管理:历史上,台州市没有伊斯兰教组织,也没有清真寺。随着外来穆斯林的不断增多,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以来,为加强对穆斯林宗教活动的服务与管理,台州市在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临海市等四地相继设立了穆斯林礼拜点。在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各县(市、区)民宗部门,主动帮助穆斯林群众租借节日活动地点,满足了穆斯林群众过宗教节日的需要,确保了宗教活动的安全有序,得到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赞许。
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台州市支持回族群众办好拉面馆等清真饮食店。2006年,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全市第一家清真饭店开业。此后,全市先后开了多家清真饭店。台州市民宗局局长陈仁伟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500多家规模不等的清真饮食店。”
对于在城市社会管理中因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相互挤占经营地盘而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等,民宗部门都及时参与调解,进行妥善处理,有效维护了全市民族领域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抓好就业教育服务:台州市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基本上以外来务工者为主,有的少数民族群众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等原因,难以达到企业的用工要求,导致就业比较困难。结合国家、省市精准扶贫工作整体要求,在全面摸排低收入少数民族群众底数和发放困难补助的基础上,台州市、县两级民宗部门联合人力社保、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想方设法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在市级层面,台州市民宗局于2017年协调筹措了16万元资金,结对帮扶了台州一中内高班的1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在县市区层面,椒江、温岭等地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为当地穆斯林群众提供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黄岩区各乡镇街道服务中心设立“少数民族绿色服务通道”等窗口,提供就业咨询、子女教育、民政救助、计生工作等30多项“一站式”服务。
抓好情感交流服务:少数民族联谊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之间开展交流、学习、联谊和分享喜悦的平台。2004以来,为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加强民族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同胞交流互助,台州市积极探索少数民族群众加强自我管理的新机制,着力抓好少数民族联谊会组建试点及试点经验的推广工作。台州市和9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少数民族联谊会组织在全市的全覆盖。
目前,市县两级少数民族联谊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穆斯林代表人士举办广场篝火晚会、中秋茶话会、春节团拜会等联谊活动,深入开展学习交流、调研考察,不仅为穆斯林群众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也强化了穆斯林群众对台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路桥区穆斯林群众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主动参与到当地慰问福利院孤寡老人、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剿灭“劣V类水”等社会服务和慈善公益活动中,获当地群众好评。
嘉兴:“五个坚持”指导寺管会换届工作,提升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2018年1月17日,嘉兴市新一届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标志着新一届寺管会班子正式成立并履职工作。
据嘉兴市民宗局局长陈国华介绍,本次换届工作,嘉兴市民宗局本着“五个坚持”的原则,坚持稳中求进目标,注重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新选出的班子呈现出团结稳定、风清气正的全新形象,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大力提升寺管会管理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正能量。
一是坚持调研先行,夯实换届工作基础。换届前期,嘉兴市专门成立了调研工作小组,深入清真寺、伊斯兰教界代表人士、社区居委会、镇(街道)中开展专题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寺管会班子建设、工作开展及作用发挥等情况,认真梳理现有寺管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会同公安部门就常住穆斯林人员分布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市寺管会换届工作总体思路和换届工作指导意见,为顺利推进换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政治方向。本次换届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及时组建工作机构,由市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牵头,市相关部门及南湖区、秀洲区、经开区分管领导组成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换届工作指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提出了“换届维稳全面掌控,大小难易均衡布局”的总体思路,牢牢掌控换届工作的政治方向。
三是坚持旗帜鲜明,亮出选人标准线。换届工作指导小组坚持“选对人、选能人、选好人”,优中选优、好上加好,旗帜鲜明地亮出了“选人标准”。在实际工作操作中严格选人标准,资格审查提前淘汰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多措并举,劝退了一批品行不端、动机不纯、能力威望不够的候选人;组织推荐,提前物色一批有时代精神的候选人,进一步提升了寺管会队伍形象。
四是坚持精准把脉,用全政策工具箱。嘉兴市成立了由时任寺管会班子成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宗教界代表人士组成的换届推选工作筹备小组(以下简称筹备小组)。在换届指导小组指导下,筹备小组负责制定清真寺换届工作实施办法,组织、实施换届推选有关工作。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程序重于一切的原则,各镇(街道)严格按照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换届工作方案和换届实施计划进度表,合理安排,循序稳妥推进,确保换届工作公开透明、程序完整、过程有序、结果合法。
五是坚持部门协作,吹响团队集结号。面对换届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的形势,换届指导小组各部门主动克服年底工作任务重、人手紧等困难,通力协作,凝心聚力,支持整个寺管会换届工作。镇(街道)、区级民宗部门及时汇总情况并上报市换届工作指导小组,确保换届情况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把控。换届工作指导小组根据换届工作推进情况,随时分析研判。针对换届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集体讨论、风险研判,再由各部门分头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换届秩序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