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资源与纪念品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李劲松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9日 浏览量:

  1.民族旅游资源

  根据2003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GB/T 18972-2003)中对于旅游资源给出的界定,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民族旅游资源就是指“少数民族相关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它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质实体形态,如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饮食、生产生活工具、少数民族建筑、少数民族宗教寺庙等;也可以是精神文化形态,如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礼仪、风俗习惯等。少数民族旅游资源除了表现在少数民族村寨、少数民族建筑、少数民族服饰、饮食习惯、节庆活动的载体上,还可以表现在可感知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上。因此,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旅游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的地域组合;人文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旅游发生的历史文化环境,是指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成果,它以静态的物为载体,来反映动态的历史,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旅游资源是构成少数民族旅游活动发生的社会环境,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区域中,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民族群体及其日常活动。如龙舟属于静态工艺品,而赛龙舟则属于社会旅游资源;如大理古城,其少数民族建筑本身属于静态人文旅游资源,而古城中的人物及其活动反映的却是纳西族的民族风情,又是社会旅游景观。

  2.民族旅游纪念品

  纳尔逊·格雷本在《旅游艺术品的发展》中指出,带有民族内容的旅游艺术品是一种介于物质符号、外界需求和民族抗争与重塑的变动关系中的实体,它是连接变化中的旅游、民族与艺术的桥梁。旅游会使民族地区的一些艺术品得到再生并重新流行,不过,民族艺术品在向旅游艺术品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形式、内容、规模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传统艺术品内涵的丧失、技艺的下降。图布斯(Toops)通过对中国新班旅游发展中手工艺品发展情况的考察,指出国际旅游引起手工艺品分化成旅游手工艺品和民族手工艺品两种,旅游在促进了喀什葛尔和库车工艺品的生产同时,也降低了古尔加工艺品的影响。博因顿探讨了旅游对传统阿们派被子样式的影响。传统的阿们派被子,不管在设计还是工艺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但自从旅游涌人阿们派社区以后,旅游者对阿们派被子的裕求导致了用于销售和用于家庭的被子之间做工的明显差别。斯万(Swan)研究了土著民族艺术品生产的性别问题,作者指出内部(家庭、社区)因素赋予了女人商品生产的权利,而性别、阶层、民族等层面的外部(市场、政府)因素则限制了土著女人和男人的角色选择。纳什(Nash)考察了旅游对密克罗尼西亚工艺品的影响,作者认为旅游使日常世俗的工艺品和熟练技师生产的艺术品存在较大的价值差异。米林格尔(Mellinger)通过对美国人在1893-1917年时期,对从南部非洲带回来的照片明信片进行分析后指出照相师专门使用肖像法描述带有他者视角的黑人形体,这些图片经常被旅游者认为是神秘古老非洲的图像,从而为观者建构了一种关于非洲人的主观性描述和认同。朱尔斯—罗斯特(Jules—Rosette)指出20世纪20年代以前,巴黎被美国黑人精英看作为艺术自由与扩张的地方,美国黑人的巴黎旅游包含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再现了当年黑人在巴黎的生活场景。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