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分布地域广,地形差异大。因此不同地区的仡佬族居民具有不同的建筑特点。贵州北部保留着传统仡佬族干栏式的建筑特点。一句“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就大体概括了仡佬族山区民居的整体特点。他们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而居住在平坝、安顺、普定、六枝一带的仡佬族,则与附近汉族人所居住的“石碉楼”大同小异。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地的仡佬族,以木料为主,但不是吊脚楼。它覆盖以厚实的茅草,砂土夯实。屋脊与屋顶精心装饰,不失美观。有“贫女巧梳头”之美誉。在遵义、仁怀、道真、务川一带的仡佬族,以木板为四壁,且屋顶覆盖瓦片。而居住在石阡、思南、布巩、施秉一带的仡佬族所修建干阑式翘角楼,最有特点。这类建筑,个个飞橡翘角,虽体积不大却出檐极深。可将檐下空间改装成仓库,以待储备粮食。
传统民居(摄影:刘军)
仡佬族最具代表性房屋建筑为用石基盖瓦木架木雕的一幢三间房,也可以是五间,较之三间规格的,五间的不常见。但是“起单不起双”是必要的原则。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分别为灶房和卧室。堂屋一般最为正式,一些比较重大的事务比如说节庆、聚会的等都要在堂屋内举行,并且堂屋内摆放有神龛,中间摆放方桌,用来家庭内祭祀。而灶房和卧室之上,均有小楼,用来放置囤箩、犁、纺车、草鞋架等较大件的用具、粮食和杂物,卧室则是木头做成的楼板。
千年仡佬古寨——龙潭(引自民族画报,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供)
虽然仡佬族民居因地域而异,但是各地域之间仍有较大的共同性。比如民居建制,多建成二层楼居。中间为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及用以待客,上无天花板及楼板。两侧为卧室及厨房,楼上设粮仓,用以储备粮食。畜栏称“圈藏”,附于正房之后或左右两端,略矮,忌与住房屋脊相接。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两端有耳房,左右侧建厢房。
因地而异,因时制宜是仡佬族民居建筑的整体特点。因为仡佬族的分布较广,所以各种地形特点中都能见到符合他们风俗习惯的民居建筑。
参考资料:
1.仡佬族的居住文化 中国民族网[参考日期:2017年1月15日
2.仡佬族文化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参考日期: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