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牧民进城务工,把子女带到城镇就读。农村牧区撤乡并镇、合校并点,农牧民的子女离开农村牧区去上学,使很多青少年从小就脱离农牧区生活,而且城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农牧区了解、体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针对这种现状,加强青少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加大了对民族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了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突出民族特色教育,民族教育事业正蓬勃发展。
通辽蒙古族中学把蒙古族安代舞改编成健身操,并作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了解到,目前,全区范围内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高校,普遍开展了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开设了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程,马头琴、呼麦、蒙古长调、蒙古族舞蹈、搏克、蒙古象棋、蒙古文书法、民俗礼节等内容走进课堂。一个个民族特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进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民族幼儿园,“赛白努,请坐、喝茶”等文明礼貌用语让我们听得无比亲切。该幼儿园2009年开始开展“传承蒙古族文化遗产”的课程。据了解,课程的内容按照日常生活的习惯来展开故事情节。舞蹈、绘画,都从幼儿的角度去设计,结合幼儿喜欢的童话故事、卡通图片,将蒙古族文化渗透其中。课外要求家长带领孩子走进牧区参加放牧、挤奶、接羔等劳动,从长辈那里学习继承生产生活方式和技能。蒙古象棋、“吉日格”(鹿连儿)、“沙嘎”(羊拐子)等一些蒙古族传统游戏不仅是智慧、意志和应变能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使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在老师的教导下,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蒙古族中学的同学们在《额尔贡》民俗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学习搭建蒙古包方法和技巧
通辽市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位于扎鲁特旗境内的嘎达苏种畜场管委会所在地。据通辽市教育局介绍,在这里青少年能够在草原上学习骑马、射箭、摔跤的技艺;学习蒙古族乐器、曲艺、舞蹈、民歌,还能了解蒙古人的生活、蒙古族建筑文化、科尔沁蒙古史,使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走出了民族教育品牌之路。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蒙古族中学《额尔贡》民俗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在牧民家的草场上。学生们在这里住两三个晚上,感受熬奶茶、套马、放羊等牧区真实生活。在老师的教导下同学们实践搭建蒙古包、剪羊毛、挤牛奶、奶制品制作方法与技巧。校长伊仁太说:“实践基地的建成,加强青少年从小了解认知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在现实生活实践当中掌握知识。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孩子们创新生活习俗,掌握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是短短的几天时间,但学生们有了明显的改变,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改善基地的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受传统文化习俗教育。”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民族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上民俗礼节课程
阿拉善左旗蒙古族学校将长调民歌、蒙古族传统舞蹈、马头琴演奏、陶布秀尔弹奏、沙力博尔式摔跤、蒙古象棋、吉日格、诺尔布,萨吾尔登等文体活动及棋牌游戏纳入课堂教学及二课活动。在一年当中,根据不同的季节,让孩子们走进社区、自然、农社、牧宅、寻觅生活本源,了解传统文化。
民族特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做人的道理,使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