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博物馆巡礼  > 详细页面

宁夏博物馆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于鹤群 2024年04月28日 阅读量: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宁夏博物馆)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1973年正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2006年11月,总投资2.28亿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根据2016年1月该馆官网显示,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余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石刻胡旋舞墓门扇

  唐代   石质

  单扇:长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圆柱门枢:高13厘米、直径10厘米

  1985年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唐墓出土

  每扇门均呈长方形,上下有圆柱状榫,两门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有铁锁锁扣。每扇石门正中浅雕一“胡旋舞”男伎。所刻男伎为典型的胡人形象:虬髯卷发,深目高鼻,宽肩细腰,体魄健壮。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腿裙,脚穿长筒皮靴,站立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造型略有不同,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两人均手举长巾,熟练挥旋。四周剔地浅浮雕卷云纹,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生活气息。

  根据宁夏盐池县窨子梁唐墓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卒于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墓志中使用了许多武周时所造的字。从志文“大周……都尉何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君……大夏月氏人也”等清楚得知,墓主人为月氏人,何姓。何姓是西域康国昭武九姓中的一支。

  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日益密切。据史料记载,“胡旋舞”主要来自中亚“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这几个西域方国都属隋唐时期的粟特人。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的发现,反映出中、西亚乐舞对宁夏地区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是中西文化交流十分珍贵的遗物,是西域文化艺术与中原地区石雕工艺有机结合的结晶,也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历史背景的实物见证,揭示出灵州在北方国际商贸中的突出地位。

  

  石刻胡旋舞墓门扇

  错金银回首卧式铜羊

  西汉      青铜质

  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

  1974年宁夏固原古城公社出土

  铜羊做蹲卧式,盘角,回首,两眼凝视,似乎闻声将起,体型肥硕,神态温驯、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在铸造上工匠利用传统的错金银工艺,用金丝银线镶嵌全身,凸显出羊首轮廓和纤细卷曲的绒毛,金光银彩交相辉映,更显得生气盎然。两汉时期不但继承了先秦时代已有的错金银技术,而且还有一定的创新,工艺更为精湛。

  “羊”即通“祥”,“吉羊”即“吉祥”,古人把羊作为吉祥物予以崇拜,并以求吉祥多福之意。汉代较为流行羊形灯,还有羊形石镇。所以这件器物大概也是用作镇。

  

  错金银回首卧式铜羊

  鎏金铜牛

  西夏  铜质

  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千克

  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177出土

  青铜铸造,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比例匀称,线条流畅,造型形象逼真,个体硕大。该铜牛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真实地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金属工艺品的杰出代表。

  另一方面,西夏墓中随葬制作如此精美的铜牛,说明了牛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研究西夏社会的农业经济提供了一个实物佐证。敦煌榆林窟壁画中的西夏农耕图,描绘出西夏同中原地区一样的 “二牛抬杠”的犁地场景。牛耕在发展西夏农业经济中无疑起了很大作用。

  

  鎏金铜牛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西夏   石质              

  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

  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

  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颌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扶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行4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已出土这类支座14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

  至于支座的用途,有人根据其放置在碑亭中心,周围发现大量石碑残片,西夏陵一号陵所发现的支座顶面有方形榫眼等发掘资料,认为它是碑座;有人根据西夏陵碑亭遗址上发现的碎砖瓦及八号陵所出土的支座顶面无榫眼等发掘资料,断定支座是立木石础。这类支座在西夏时期究竟做何用途,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阿拉伯文铜香炉

  明代 铜质

  高25.5厘米、口径31.4厘米、腹径35.8厘米

  宁夏洪维宗先生捐赠

  侈口、方唇、窄卷沿、矮束颈、扁鼓腹,口沿立一对桥形耳,底部以矮小的三乳足支撑整个炉身。外腹壁两大两小四组开光内均以珍珠纹为底,阳刻有阿拉伯文字,汉译为:“最贵的记主词(吉克尔)是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底款汉文四字篆书“宣德年制”。阿拉伯文构成此炉的主体纹饰,图案别致,内涵深奥,寓意独特,雕刻手法精细、娴熟,线条婉转流畅,自然雅致,具有韵律之美。该器物铜质精良,造型优美,工艺考究,将冶铸、雕刻技术与阿拉伯文书法绝妙融合,堪称回族文物中的珍品。

  

  阿拉伯文铜香炉

  

  参考资料:民族文化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