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作品  > 详细页面

阿昌族户撒刀

来源:360百科 互动百科 编辑整理:王飞 2024年04月28日 阅读量: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

  

  

  阿昌族户撒刀传承人锻制技艺非遗传成人项老赛 图片:王飞提供

  项老赛是陇川县户撒乡腊撒村新寨村民小组村民,而新寨是纯阿昌族村寨,也是户撒乡打刀人最多的村寨,全村 30 户中打刀的就有 20 多户。项老赛属于正宗阿昌打刀世家的嫡系传人。他采用阿昌族独特的锻打、淬火、磨刀以及夹钢等纯手工制作的各种刀具,硬可斩铁,利可削干毛巾或削老竹、剃汗毛。 2006 年,在户撒乡举办的民族手工艺比赛中,项老赛打的刀荣获第一,获得了刀王的荣誉。 项老赛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刀的技艺,他聪慧好学,得到父亲的真传, 14 岁就可以自己独立操作。在学习父亲打刀技艺的同时,项老赛不断钻研,在刀的外观、质地、图案、包装上下苦功夫。通过不断改进,印有八卦图样 - 项氏刀 - 的各类刀具,由于做工精致、质地精良、外形美观、别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远销内蒙、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缅甸、泰国、印度和日本等国也有一定的市场。如今产品多达 50 多种 120 余个花色,有镰刀、水果刀、菜刀、腰刀、斧头、砍柴刀、剥皮刀、剔骨刀、狩猎刀、屠宰刀等生活工具刀,还有朴刀、马刀、景颇刀、苗刀、缅刀和藏刀等民族工艺礼品刀;刀把有棕丝把、酸枝木把、印度红木把、花梨木把、鸡翅木把、乌木把、小叶紫檀木把、鹿角把、牛角把、钢把、铜把和缅银把等;刀鞘主要有红豆杉、楠木、乌木、缅银等半壳或全壳等,种类繁多,工艺独特。 

  

  项老赛打制刀具 图片:王飞提供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打制的刀具"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面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藏族人民配挂在身上是一种装饰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